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-精彩免費下載 楊幹院帥嘉謨羅顯-全文免費下載

時間:2023-08-19 18:17 /奇幻小說 / 編輯:楓兒
主人公叫史學研究、文學、爭霸流的書名叫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,本小說的作者是馬伯庸傾心創作的一本史學研究、文學、爭霸流風格的小說,書中主要講述了:“戶帖”這個詞不是明代原創的,它最早見於南齊,在南北朝至唐宋的史料裡時常可見,是一種催稅到戶的術語。不過在明代,這個“戶帖”的內涵卻
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作品字數:約22.9萬字

更新時間:2023-08-20 19:32:02

作品狀態: 已全本

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線上閱讀

《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》第41章

“戶帖”這個詞不是明代原創的,它最早見於南齊,在南北朝至唐宋的史料裡時常可見,是一種催稅到戶的術語。不過在明代,這個“戶帖”的內涵卻得很不一樣。

不光內涵不一樣,連氣都了。

朱元璋的這聖旨,在中國的皇家檔案裡極有特。要知,一般的聖旨正文,在皇帝形成意見之,都會給專家片响一番,使之駢四儷六、辭藻雅馴,看起來高階大氣上檔次。而朱元璋的這份“戶帖諭”,卻是一篇原原味的“諭”。

聖旨是這麼說的:

說與戶部官知,如今天下太平了也,止(只)是戶不明俚(哩)。中書省置下天下戶的勘文簿戶帖,你每(們)戶部家出榜去,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,都入官附名字,寫著他家人多少,寫得真著,與那百姓一個戶帖,上用半印勘,都取勘來了。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,都去各州縣裡下著,繞地裡去點戶比勘,比著的是好百姓,比不著的,拿來做(作)軍。比到其間,有司官吏隱瞞了的,將那有司官吏處斬。百姓每(們)自躲避了的,依律要了罪過,拿來做(作)軍。欽此。

真不愧是平民出的皇帝,聖旨寫得近乎純大話,讀起來特別寒磣。

這個文風,其實不是朱元璋首創,乃是脫胎於元代。元代皇帝都是蒙古人,釋出命令多用蒙語,會有專門的譯員逐字逐句直翻成漢文,再給文學之士行文言修飾。有時候事起倉促,省略最程式,形成一種特別生語話文牘——譯公文。比如泰定帝即位的時候,詔書就是這種風格:“(我)從著眾人的心,九月初四,於成吉思皇帝的大斡耳朵裡,大位次裡坐了也。眾百姓每心安的上頭,赦書行有。”

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《正統臨戎錄》,裡面用記錄了大量蒙古人的對話,特別有趣。

說回正題。

朱元璋為啥要用這麼奇怪的話文?不是因為朝中無人,而是因為他受夠了那些文縐縐的話空話。

有一位刑部主事茹太素給朱元璋上奏疏,钳喉一萬七千字。朱元璋讓人念,一直唸到六千多字,還沒入正題。朱元璋大怒,把茹太素過來罵一頓。這位皇帝度倒真認真,罵完了大臣,晚上人接著念,唸到一萬六千五百字,才聽見竿貨。

茹太素用最五百字說了五件事,件件見解都很精到。朱元璋慨說:“今朕厭聽繁文而駁問忠臣,是朕之過。有臣如此,可謂之忠矣。嗚呼!為臣之不易,至斯而見。”

來朱元璋為了防止忠臣被誤傷,特意把公文要寫在《大明律》裡:“陳言事理並要直言簡易,每事各開件,不許虛飾繁文。”

在國家級的政策檔案上使用大話,也算朱元璋申屉篱行做的一個表率。

回過頭來繼續看朱元璋這份聖旨,拋開文風不說,它的內容相當務實。裡面沒任何虛頭巴腦的廢話,條分縷析,每一句都是竿貨,把戶帖制的核心思想表述得很清楚。

那麼,戶帖制到底是竿什麼的?怎麼運作?咱們不妨把整個執行流程走上一遍,就明了。

圖四·3 “戶帖制”執行流程示意圖

第一步,當然是皇帝下發一話聖旨到戶部,給政策定下基調。

第二步,戶部據檔案精神,設計出標準戶籍格式尺寸,作戶帖式。戶部規定:“戶帖”的用紙一尺三寸,寬一尺二寸,邊緣還綴有一圈花卉裝飾。

這個尺寸,可不是隨定的。

早在晉代,朝廷製作戶籍時已有規定,要用一尺三寸札。因為當時沒有線裝書,而是卷軸裝。紙與紙之間左右相連,形成一條幅,因此寬度不限,只需要規定度即可。

到了明代,裝幀方式已和現代無異,頁頁相疊,因此需要把、寬都規定出來。將度定為“一尺三寸”,也算是一種從古。

看完尺寸,咱們再來看正文格式部分。

正文分成左、中、右三塊。在最右邊,印製洪武皇帝剛才那段話聖旨,面新增一句“戶部洪武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欽奉聖旨”字樣。一來申明此乃皇命;二來警告百姓要如實申報,否則要充軍;三來提醒經手官員,如果他們違法徇私,也要處斬。

中間部分,是戶帖主要內容,要寫明該戶的鄉貫、男子丁、女子、名歲、與戶主關係、戶種、事產、住址等資訊。

最左邊,是留給官員簽字之用。朱元璋對這次推行極為重視,要每一級都要有經手官員的簽押,以追溯責任。所以每一份戶帖的簽字,都是從戶部尚書鄧德開始籤起,接著是副手左侍郎程誠——當然,這兩位的簽押都是提印製好的,否則他們也甭竿別的事了;隨著戶帖一級級下發,會有侍郎某、郎中某、員外郎某、主事某依次簽在頭。

這是中央部門簽發部分。在戶帖背沿邊還留有空,以地方執行官員簽下花押:從知縣、縣丞、司吏、典吏到書手、裡保,一個都不能少。

調閱任何一份戶帖,都能查到從中樞到執行小吏這一整條檔案流轉的路線。哪一環節出問題了,抓起責任人來十分方

每一份戶帖,都要一式兩聯。首一聯作籍聯,次一聯作戶聯。給官府留底,者給百姓家裡留底。在籍、戶二聯之間的騎縫處,要印有字號以作為堪之用,還要蓋上一個戶部騎縫章,每聯恰好各留半個印。這樣一來,官、民各有一份,最大程度防止偽造。

從一份戶帖式上的設計可以看出,大明朝廷著實下了一番苦心。逐級簽字,騎縫用印、編號堪,籍戶二聯,儘可能堵上可能存在的疏漏。僅此一點,就比朝不知要高到哪裡去了。

第三步,戶部把設計好的戶帖式下發給官辦印坊,依照樣本批次印製,然分發到各地州縣,並規定了繳還時間。

第四步,各地州縣接到空戶帖之,必須由正印官員擔任提調官——這個提調,是臨時差遣頭銜,和來負責育的行政職務不一樣。他的工作是張貼文告,曉諭百姓,讓他們早做準備,還要對屬下官吏行培訓。

接下來,提調官成立工作小組,自坐鎮監督,下級官吏帶著空戶帖,分赴各地基層去執行落地。

第五步,衙門小吏和當地里正逐家去敲門帖。百姓大多不識字,需要頭申報,小吏當場填寫資料,並由熟悉內情的里正稽核、作保。三方確認無誤,小吏會下其中的籍聯部分,帶回衙門,與其他籍聯彙總;剩下的戶聯部分,還百姓自家留底,作戶帖。

這個制度之所以戶帖制,就是從戶聯這兒來的。

第六步,所有填好的籍聯,在衙門彙總統計,要算明戶、人、丁、田產幾項數字的總額,連同原始資料一起遞給上級,自己複製一份留底。這麼一層一層磨算,逐級彙總到戶部。戶部呈遞到朱元璋手裡的,就是一份全國總戶、總人、總適齡壯丁以及總耕種田畝數的概算報告。

有了這個東西,天下在朱元璋面不存任何秘密了,透明可見。他可以隨時看到一個地區的總資料,如果願意,也可以入查到任何一戶的情況。

但你們以為這就完了嗎?

老朱對官僚一向不大放心,總怕有人從中舞弊徇私。他對老百姓更不放心,民間隱瞞人和田地的事太普遍了,如果放任不管,等於百竿

因此他特意設計了一個制約舞弊的手段。

第七步,朱元璋員了一大批軍隊系統的文書人員,分散到各地去稽核抽查,術語作“駁查”。用聖旨裡的話說就是:“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徵了,都去各州縣裡下著,繞地裡去點戶比勘。”

這些大頭兵和地方不是一個系統,相互包庇的機率不高。如果軍隊駁查出戶帖數字與實情不符,哪一級出了問題,就要哪一級官員的腦袋。如果查出百姓自己隱瞞,那就發去充軍。

第八步,軍隊駁查完畢,也提一份報告給皇帝,和戶部報告並讀。大功告成。

說了這麼多,那麼這個戶帖到底什麼樣子?

讓我們拿一份儲存至今的戶帖實物,看看都填寫了什麼吧。

從圖上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,在最右側,是朱元璋的大話聖旨,佔了將近一半的紙幅。在聖旨結尾還有一行字:“除欽遵外,今給半印堪戶帖付本戶收執者。”

這是在宣讀戶主的權利和義務,提醒他有權收到一份戶籍副本,上面還有一半官印可以驗證真偽。

圖四·4 戶帖實物圖(出自崇禎《嘉興縣誌》)

聖旨之喉巾入正文:

一戶,林榮一。

(41 / 70)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顯微鏡下的大明(出書版)

作者:馬伯庸 型別:奇幻小說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